党建及文化建设
您的位置:首页 > 党务工作

密切联系科研单位实际 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

[作者:鲁关立更新时间:2025-04-25]

一、深刻把握风腐同查同治的深刻内涵

正风、肃纪、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,三者相辅相成,有机统一。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、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我们深刻认识到,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,纪律是党的生命线,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。尤其要深刻认识和理解风腐同查同治的深刻内涵,认识到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、相互交织,必须一体推进整治,从思想根源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。一是要认识到“风腐一体”的关联性。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,比如形式主义掩盖利益输送,官僚主义滋生权力寻租。而腐败往往伴随作风腐化,比如享乐主义催生权钱交易。二者互为表里,需要同步治理。“小问题”防“大腐败”通过严查公款吃喝、违规接待等看似“小”的作风问题,深挖背后的利益交换、权力滥用等腐败线索,避免“小管涌”演变为“大塌方”。三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。既打击显性腐败,如贪污受贿,也整治隐性作风顽疾,如科研经费浪费、评审不公,并通过制度建设,如透明化审批、强化监督等,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。

二、联系实际,对标对表,一体推进农业科研单位风腐同查同治

科研单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,风腐同查同治对其具有重要意义。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,在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工作中需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风险点,采取针对性措施,确保科研环境风清气正。

(一)聚焦关键领域,强化风险防控

1. 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透明化流程。严格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申请、审批、使用和报销流程,建立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公示制度,防范虚报冒领、挪用资金等问题。强化动态审计。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,对重点项目、大额资金进行定期抽查和专项审计,重点关注设备采购、差旅报销、劳务费用等高风险环节。

2. 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规范评审机制。完善项目立项、成果验收、评奖评优等环节的公开评审制度,进一步完善专家匿名评审、利益相关方回避制度,杜绝“人情项目”“权力寻租”。加强全周期监督。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机制,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项目进展和经费流向,防范“重立项、轻管理”的问题,确保科研项目质量。

(二)紧盯重点人群,加强纪律教育

1. 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落实“一岗双责”,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领导班子考核,在人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重点岗位,如科研管理、财务、采购等人员定期轮岗交流,避免长期任职形成利益固化。开展“廉政风险点排查”,针对权力集中岗位,通过签订廉政承诺书等制定个性化防控措施。

2. 落实科研人员责任结合农业科研特点,开展警示教育,通过认真反思李宁案件等典型案例,如套取科研经费、成果转化利益输送、数据造假等,以案释纪,强化科研诚信与廉洁意识。树立廉洁奉公标杆。宣传扎根基层、廉洁奉献的科研典型,营造崇廉尚实氛围。

(三)规范成果转化,防止利益输送

1. 完善成果转化制度。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有关规定,完善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,规范知识产权转让、合作开发等流程,防止个人或小团体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。建立利益冲突申报制度。要求科研人员在参与企业合作、技术入股时主动申报利益关联。

2. 强化市场对接监督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、技术推广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,重点监督是否存在“虚假合同”“虚高定价”等问题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对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进行独立评估。

(四)深化作风建设,整治行业顽疾

1.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简化科研管理流程,减少不必要的填表、检查,推动“放管服”改革,让科研人员聚焦主业。坚决克服“重立项轻实效”“调研走过场”等问题,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。

2. 纠治不正之风整治“学术不端”,如数据造假、论文抄袭和“圈子文化”,如导师团队利益捆绑,畅通举报渠道,设立学术道德委员会独立调查。针对农业科研下乡频繁的特点,整治规范报销差旅费用、接受基层单位超规格接待等问题。

(五)创新监督手段,提升治理效能

1. 建立数字化监督平台借助AI开发智慧化的科研经费管理、项目进度跟踪、成果转化公示等一体化信息系统,实现数据留痕、风险预警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筛查异常数据如频繁关联企业报销等。

2. 加强基层监督网络在科研团队、试验基地设立监督员,延伸监督触角,重点监督田间试验物资采购、劳务用工等小微权力。鼓励群众监督,建立“科研+纪检”联合巡查机制,对涉农项目如新品种推广、新技术示范开展实地走访。

(六)严肃执纪问责,形成震慑效应

1. 精准问责对科研腐败问题“零容忍”,重点查处虚报冒领、权钱交易、利益输送等行为,典型案例内部通报。落实“一案双查”,既追究当事人责任,也对失职失责的领导干部问责。

2.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区分科研探索中的无意过失与主观违纪,保护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,避免因怕犯错而畏手畏脚。

三、廊坊三河市“禁色令”事件案例分析

三河市“禁色令”缺乏充分调研,是典型的脱离群众实际需求。在旱作所工作中,我们在开展科研项目、制定发展规划时,同样要引以为戒。在聚焦科研方向时,要深入农村基层,与农民群众、经营主体、农业主营部门广泛交流,把握产业需求,紧紧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,确定节水品种选育、节水品种鉴定、节水技术研究。

三河市的“禁色令”在执行中,呈现出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。规定缺乏科学论证,却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,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,还严重干扰了正常经营秩序,对营商环境造成恶劣影响。旱作所在日常管理中,也需时刻警惕形式主义。在组织会议时,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与时长,确保会议内容务实高效。在文件管理方面,精简文件数量,避免下发空洞、缺乏可操作性的文件,让科研人员把精力切实放在科研工作与服务群众上。

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密切联系群众,坚决反对官僚主义。三河市在面对商户投诉时,表现出官僚主义作风,对商户合理诉求置若罔闻,即便舆论发酵后,城管回应仍充满傲慢,毫无改正之意。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,破坏了干群关系。旱作所作为服务“三农”的基层单位,直接与广大农民、农业从业者打交道,更应以此为鉴。比如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,不能简单地自上而下灌输,而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与实际困难,以服务者的姿态,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,提升农业生产效益,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决杜绝官僚主义作风。

从廉洁从政角度看,此事件中存在权力寻租的嫌疑。旱作所在项目申报、科研经费使用、物资采购等工作中,必须严格规范流程,加强监督管理。在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,确保评审过程公开透明,防止权力干预评审结果;在物资采购时,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,杜绝暗箱操作,从源头上防范腐败风险,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。  廊坊三河市“禁色令”事件是一个反面典型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旱作所在今后工作中,要时刻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,密切联系群众,坚决反对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防范廉洁风险。要把正风肃纪反腐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,既要堵住“跑冒滴漏”的风险漏洞,也要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。通过制度约束、教育引导、技术赋能、文化浸润多管齐下,推动正风肃纪反腐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,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农业科研事业不断向前发展,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科技保障。